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学”就是读书学习,尤其是指儒家经典的阅读,“疑”则是疑问、问题,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实际上给出了经典阅读的一条门径:要有问题意识。同时也提示我们,教师在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主动的意识,明确自身究竟想要知道什么,并且把想要知道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实际上就难以真正地进入经典的世界,更无法说在经典阅读中获致自我生命的成长。
就经典本身而言,所谓“经”,《TG反波胆官方版下载》曰,“经,织从丝也。从‘糸’”。段玉裁注:“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经”的原初意义是指织布机上的纵线,是相对于横线的“纬”而言的。从织布的流程来看,“经”的方向是不变的,并且总是以“经”为主而“纬”后加之,这决定了“经”具有时间的在先性、地位的统领性以及方向的恒常性。所谓“典”,在《TG反波胆官方版下载》中被释为:“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典”的本义就是人们应当尊阁之的帝王之书,能成为帝王之书,自然是蕴含了治事与治世智慧的典范书籍。合而言之,经典就是产生在历史之中,经历时间的淬炼,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据统领性地位,探讨永恒性、根本性问题的典籍。
经典往往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心灵对于人类恒常性、根本性的处境问题的言说,是一种问题言说的典籍。所以,教师的经典阅读绝不只为了攫取某种知识,服务于功利性的目的,也不只是以接受性的态度记述前人留下来的文本内容,而是在根本上借由经典这一中介,追随先贤的理路,思考人类共通的、永恒的问题。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教师经典阅读的问题意识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具体体现为文本问题意识、学科问题意识、教育问题意识、时代问题意识和文化问题意识。
文本问题意识。理解一部经典首先就要清晰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问题,文本问题主要包括显在的与隐在的,显在问题是文本已经言明,并且在文本中进行了较为完整解答的问题;隐在问题则较为隐秘,是文本的弦外之音或者文本尚未完整阐明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知道文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问题,更应注意文本是基于何种背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文本对于已有问题解决到了何种程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以及那些尚未得到充分言说的隐在问题。
学科问题意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都是从人类经典逐渐分化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典就是现代学科形成的思想根基。教师站在学科的立场,带着学科问题阅读经典,一方面是从纵向意义上接续起学科问题的历史源头,在源头处开阔思考学科问题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则是从横向意义上有利于打破学科的壁垒,以经典的整全性视角,重新审视教师遭遇的学科问题,从而超越学科问题的学科解决,实现学科问题的超学科解决。
教育问题意识。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教育问题,即教师在现实教育遭际中遇到的问题,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师与自身之间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以及教师与教育活动之间的问题;二是经典的教育问题,即超越时间的流变,恒久地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师”等。教师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时刻怀揣着现实的教育问题与经典的教育问题意识,获得精神的滋养以及解决问题的启示,由此进一步深化教师已有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时代问题意识。“大先生”已成为时代对于教师发展的价值要求。“大先生”之大不仅体现于德行之大、智识之大,更体现于格局之大、视野之大、担当之大,这提示出教师要超越教育的关怀,把自身的发展、教育的思考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去看待,要有时代的格局、视野和担当。通过经典阅读,以经典对于根本问题的思考为观照,打开思维时代问题的空间与格局,切入对于时代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反思,由此更好地为解决时代问题贡献自身的智慧。
文化问题意识。文化问题意识一方面是指经典蕴含的文化问题意识,人类流传下来的经典,尤其是人文经典,总会直接或间接地隐含着一种文化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指教师主体生发出来的文化问题意识,包含对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教育文化问题的意识与察觉。教师要在读懂经典蕴含的文化问题的基础上,将经典中解决文化问题的思路,转化成教师认识与思考文化问题的基础与背景,由此促进教师对于文化问题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增进教师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与创造文化的能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1/29/content_632177.htm?div=-1